理財聖經摘要

富人何以能在一生中積累如此巨大的財富,他們到底擁有怎樣的一般人所欠缺的致富技能呢?

13的有錢人是靠繼承;13的有錢人是靠創業致富;另外13的有錢人是靠理財致富。誕生于富裕之家的畢竟是少數,創業成功的比率只有7%,因此,理財得當是市井小民最好的致富途徑。

理財致富的十要訣:

一、是在建立個人資產階段,應當選擇一個沒有風險而又簡單的投資機構;二、是準備獲得住房,這是一種獲取終生資產的行動;三、是像建立健康表一樣建立一個家庭資產情況一覽表;四、是使個人資產多樣化,在組成個人資產的過程中要使固定資產、貨幣資產和金融資產三者大體處於平衡狀態;五、是使資產增值;六、是使資產活起來,要避免選擇的投資都是短期投資;七、是要隨時關心稅制的執行和它的變化情況;八、是如果有必要改變積蓄方針的話,請不要猶豫;九、是不要忘了為退休作好準備;十、要考慮保護家庭,在死亡保險、人壽保險、夫妻財產險、遺產繼承者和分配等問題上都應有所規劃

一、投資理財可以致富
每月投資1200元,40年後可成億萬富翁。
假定一位剛踏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從現在開始,每年從薪水中定期存下14000(即每月1200),並且都投資到股票或房地產,因而獲得平均每年20%的投資報酬率,那麼40年後,他能累積多少財富?
正確的答案是:1億零281萬!

二、儲蓄不是致富之道
以前例來說,一億多的財富中,究竟有多少錢是由儲蓄而來?答案是56萬,只占這些財富的千分之五!而千分之九百九十五的財富是由每年20%的報酬率在經過了40年的利滾利上得來。因此,理財不能再依賴“積少成多”的儲蓄途徑,而是要靠具有“幾何級數、加速成長”的複利效果的投資。

三、理財方式造成貧富差距
學會投資理財的人,就像擁有一部鈔票影印機。
投資致富的先決條件是將資產投資于高報酬率的投資標的上,例如股票或房地產。而存放在銀行無異於虛耗光陰,浪費資源。

理財鐵律一-有錢不要存銀行

一、存款利率太底,不適於作為長期投資工具。

二、通貨膨脹造成購買力降低和實際報酬率下降。

對於那些想把錢存入銀行的人,我個人的衷心建議是:“倒不如把錢儘早花掉!”因為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金錢越早使用越有價值,經濟效用越高。我們將錢省下來存在銀行,無非是想通過儲蓄來創造未來更好的享受。然而在通貨膨脹之下,延遲享受的結果是減少了享受。

三、金錢效益隨年齡增加而遞減。

我內人及其朋友的用錢哲學是:“錢在年輕的時候花才最有價值”,這句話從經濟學的觀點講也是很有道理的。“到了年老時,山珍海味有礙健康,出門旅遊已玩不動,更重要的是,年老時再穿漂亮的衣服不但沒有人欣賞,反而會被人譏笑。”
就是說,每個人在理財的時候,必須注意通貨膨脹的侵蝕與金錢效益逐年遞減的雙重壓力。

1、存銀行所得的利息,實際報酬率接近零。
2、銀行提供方便性但不提供高報酬率。
3、存在銀行的錢夠兩個月的生活所需足矣。
4、想存錢致富,猶如打棒球時,不揮棒就想贏球。
5、財富之多寡與消長,全看以何種方式投資置產。

理財鐵律二-要有耐心

1、時間是理財致富不可或缺的要素。
2、致富所需的耐心不是等幾個月或幾年,而是至少要二、三十年。
3、耐心地等待才能讓複利發揮出效果。
4、靠投機僥倖致富非長久之計。你可能在一夜之間成為富翁,也可能在一夜之間傾家蕩產。

理財鐵律三-投資理財越早越好

理財鐵律四-以別人的錢賺錢

舉債投資是神奇的工具,但務必妥善運用。這時應堅守借貸的兩大原則:

1、期望報酬率必須高於貸款利率。
2、在最壞的情況下,必須有足夠的現金還本付息。

對於常見的貸款方式,作者有以下建議:
1、購車貸款。最好不要採用。因為汽車貸款的利率很高,而且,除了商用車外,它完全屬於消費品,沒有投資報酬率可言。從理財角度,極不適於貸款消費。
2、信用卡。也是典型的消費型貸款。信用卡貸款的利率高達20%以上,美國有很多家庭因此而破產。無法克制消費欲望的人,最好不要用信用卡。我們可以因其方便而使用它,但永遠不要因其可以賒帳而使用。
3、購房貸款。這是極為正確的舉債投資工具。房地產的平均報酬率高達20%以上,而貸款利率約為10%,符合舉債投資的第一個原則。但也要注意,應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選擇這一理財工具,即注意自己的舉債行為是否符合第二個原則。如有些房產廣告講,你只要有三百萬元,就能擁有價值一千萬元的房子。但別忘了,貸款七百萬固然很好,可每月還要負擔七萬多的本息。若沒有考慮這一點,恐怕會因付不起本息,而被迫以低價賣出,結果未享舉債投資之利益,反而深受其害。

如果你已決定舉債投資的話,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你該舉多少債?這是個相當重要的問題。因為舉債太多,風險太大,反之又不能充分發揮舉債的效益。作者建議考慮下列的因素:

1、收入的穩定性:舉債的利息不論你投資賺錢與否,都必須按時支付。若你的收入來源不穩定,則有可能無法按時支付固定的利息,因此不適合過高的舉債。
2、個人的資產:擁有較多的可作為貸款抵押品的資產,可較高的舉債。
3、投資報酬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投資報酬率越高,財務杠杆的利益就越大。
4、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率高的時期,借貸較為有利。
5、承受風險的能力:無法承受太高風險的人,不宜過高舉債。
6、市場利率水準:一般而言,如果市場利率下降,銀行資金寬鬆,不但投資人容易借到錢,且財務杠杆的利益也越高。因此,當利率下降時,就是投資人考慮舉債的最佳時機。

1、不要有“舉債是不體面的事”的舊觀念。
2、雖然不舉債也能理財致富,但舉債得當可以加速致富。
3、不要怕舉債,但必須明白:借貸,能載舟亦能覆舟。
4、銀行的功能,是向不善理財者提供存錢的地方,以便於善於理財者運用這些錢去投資致富。
5、舉債必須建立信用。今天能在銀行借到錢的人,通常都是大家認為有能力還錢的人。

理財鐵律五-分析投資風險

1、不要規避風險,因為正如本章開頭所說,風險之所以稱為風險,就是因為它們是不可規避的。如果有人向你推薦一個高報酬而無風險的投資機會,那麼他一定是騙你的。

2、冒險一定要冒該冒的險。像賭博、期貨、外匯保證金交易、債券保證金交易、六合彩、摸獎、短線操作股票等等,都是高風險、負報酬的活動。千萬不要依靠這些遊戲為你創造財富。長期而言,股票、房地產是具有高期望報酬率的投資標的。

3、分析風險,趨吉避凶。

理財鐵律六-降低風險

一般而言,投資風險來自三個方面:

1、選錯投資標的。
2、選錯投資時機。
3、選錯賣出時機。

那麼,如何降低這些風險呢?

一、分散投資標的 

1、選擇負相關較大的投資標的。2、投資標的數量不宜太多。
若你對某項投資已經得心應手,完全可以採取集中原則。例如房地產的投資專家蔡萬霖,他就不會分散太多的力量,去投資他並不在行的股票,倘若你對大部分的投資都不精通,作者建議你還是分散投資的好。

二、分散投資時機

作者提供兩種方式,以達到分散投資時機的目的。
1、有錢就投資。2、定期定額投資共同基金。

三、長期持有

十幾年前,作者在美林證券接受訓練時,有位證券分析師說:“根據統計,股市有55%的日子是上漲的,有45%的日子是下跌的。糟糕的是,我們不知道哪些天會上漲。”因此,若你不知道明天是漲還是跌,最聰明的辦法就是猜明天會漲。因為猜的次數越多,猜對的概率就越高。有錢就買,買了就不要賣。

理財鐵律七-活用股票投資

一、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

“隨便買”聽起來非常簡單,簡單到連白癡也會。但實際上難以做到,難到非得真的是白癡才能做到。

二、信專家不如信自己

三、善用股市攻防利器

1、價值策略 2、成長策略 3、反向策略 :“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充滿希望中破滅。”

理財鐵律八-黃土即黃金

房地產之所以具有高報酬率,原因有三:

一、土地供給有限。
二、需求不斷增加。
三、通貨膨脹促使實質資產(如房地產)價格不斷上升,非實質資產(如鈔票)不斷貶值。

“有錢就買地,而且只租不賣”。對於蔡萬霖的不動產出租術,他的三子蔡震宇說:“房地產叫做不動產,就是叫你不要動。短期就賣,頂多只賺一成或兩成。而幾十年後再賣,價格已翻成N倍。所以房地產的最高境界是出租,而不是買賣。”事實上,投資房地產,只要不是在房價大漲期間隨眾人一窩蜂搶進的,其風險很小。況且房地產為實質資產,抵押貸款極為容易,再加上其長期投資報酬率高,價格波動看不見,是非常適合舉債投資的工具。


==

理財鐵律七 活用股票投資

  一、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

  作者提出的這個投資策略,可以說是最簡單的,因為人人都能做到,卻也可以說是最難的,因為很少有人做得到。若你能做到,那麼我要恭喜你,你已經獲得了投資理財的精髓,你的理財功力已達到最高境界。

  一般人都認為,要想從投資中獲利,必須要看准進場時機,選對投資標的,以及什麼時候該賣。但根據作者十餘年從事投資、投資管理以及投資研究的經驗,發現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即使華倫伯菲特與彼得林區等投資大師都承認自己不知道股票何時會漲、何時該買。

  1、買什麼?--隨便買!

  讀者已經讀過,當投資組合中的股票種類越多,個別股票的影響就越小。就是說,只要能做到分散投資,選股能力的影響就不大,也就是“隨便買”就可以了。(當組合中的種類達到三、四十種以上,其整體表現便會接近於大盤)。“隨便買”聽起來非常簡單,簡單到連白癡也會。但實際上難以做到,難到非得真的是白癡才能做到。雖然我相信“隨便買”的原理,但我必須承認連我自己也辦不到。

  作者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四十余歲就成為億萬富翁,每年都固定幫他買數萬元的股票。當年,為了實踐“隨便買”的選股策略,我曾將證券行情表攤開,請四歲的孩子隨便點一隻。但每當他隨意點到一隻,我都將他的手移開,要他再點。等他又隨意地點了一隻,我卻還不滿意。因為孩子所點的股票,我實在下不了手去買!最後還是由我這位自詡為“投資專家”的老爸幫他精選了一檔股票。

  雖然如此,我還是將孩子每年自己選到的股票記錄下來,目前已經過了五年,這五檔股票都沒有賣,最後發現,由我精選的五檔股票和他隨便點的五檔股票,整體表現差不多!由此驗證了“隨便買”的科學性。

  “隨便買”的另一個理論依據是本書前面講到的“投資的風險無法規避”。換言之,既然投資風險無法規避的,還不如“隨便買”來得簡單。例如,假設你在二十年前選中了台泰人壽的股票,且買進之後持有至今,那麼你已經是十億級以上的富翁了。相反,若十年前你剛好選到國勝的股票,也是買進之後持有至今,現在反而血本無歸。大多數人以此為由,認為投資人在選股時必須小心謹慎,精挑細選。可問題是:無論你投資知識多麼豐富,多麼謹慎地精挑細選,都無法保證你所買到的股票是下一個台泰人壽,亦或下一個國勝。

  值得讀者深思的一點是:你不必剛好選到台泰人壽才能致富。只要你的投資報酬率接近整體股市的平均報酬率,就足以讓你成為億萬富翁。要達到這個目的,只要做到“分散投資、隨便買”就可以了。(晴空插言:不再為選股而大傷腦筋了吧?)

  那種在準備投資時戰戰兢兢,花費巨大心力及財力去分析、去研究、去打探明牌、去請教專家的做法,通常會導致兩種結果:一是思來想去之後採取了最危險的行動----錢繼續存銀行。二是選擇了從各個角度分析都不錯,甚至是大部分“專家”都認為是很好的投資標的。但往往就是這種最“安全”的投資,蘊藏著最大的風險。切記,人人皆曰好投資,通常是最不好的投資。95年中期,半導體股票,如台積電、聯電等,幾乎沒人說它們不好,而且從各個角度去分析,也都稱得上是好股票。許多平常小心謹慎、精挑細選的投資人都會不約而同地買這兩檔股票。結果呢?一年後,大盤平均上漲30%,台積電、聯電卻連連下挫,價格還不及一年之前。

  因此,買股票,還是採取最簡單的策略為好。(晴空插言:這就是理財!)

  2、何時買?--隨時買!

  隨時買,即有閒錢就買。投資人常遭遇的問題是:“何時開始投資?”作者的回答是:“就是現在!”只要你手頭上有超出日常生活所需的錢,不管現在價格走勢如何,就應儘量投入。這樣做的理由有二:一是長期而言,股市上漲的概率大於下跌的概率,二是股票短期的價格波動難以預測。既然如此,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買了再等上漲的機會”,而不是“等機會再買”。

  今天我們經常聽到有些上了年紀的人說:“假如三十年前,我投資了某檔股票,現在我已經是......”試問人生有幾個二、三十年,容得了我們一再錯過?

  最好的投資時機就是現在!

  3、何時賣?--不要賣!

  有些投資專家說:“選對買進時機很難,選對賣出時機更難。”而美國一位投資大師費雪勉勵投資人說:“選定一個好的投資標的後,幾乎就永遠不必賣出了。”靠投資股票而榮登美國首富的華倫伯菲特,就以其投資績效為這句話做了見證。他從買進到賣出的時間平均為四年半。因此,我給讀者的建議是:“不要賣!”即長期持有、減少進出。傳統的觀念一直認為:投資就是低價買進、高價賣出。但是,新的觀念已發展為:“選擇適當的投資組合並長期持有的活動。”(晴空插言:目前大陸的情形有所不同。)

  以上所述“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的投資策略,並非作者一時激動的胡言亂語,它是有理論基礎的。一是“隨機漫步假說”。即股價短期走勢複雜難測,幾近於隨機變化。倘若股價走勢符合隨機漫步假說,那麼最佳的投資策略就是隨機選取,然後長期持有。二是“效率市場假說”。根據該假說,在一個資本市場中,所有能夠影響股票價格的資訊,都已經迅速且完全地反映到股價上。當我們由分析報告或報刊雜誌接受到這些資訊時,這些資訊已經過時了。這說明通過收集公開資訊分析、預測股價走勢是沒有用的。

  多年來,面對變化萬千的投資世界,我一直在尋找超越理財“忙與盲”的方法,而“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正是對複雜問題最簡單的處理方法。

  二、信專家不如信自己

  一般人總認為投資成功與否,取決於一個人的預測能力。其實,所有的預測專家和你一樣,都無法預測未來。

  一九八三年作者進入柏克萊加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就已經開始幫助一些臺灣企業家在美國投資股票。當年為了做好投資,我投入極大的心力於股票分析,幾乎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我還利用學校裡先進的電腦設備與豐富的股市資料庫撰寫各種電腦程式,模擬各種投資方法,意圖找到一種最佳的投資方法,結果白忙一場。那時,我和大多數人一樣,認為華爾街的分析師很了不起。一九八七年我畢業後,捨棄學術界進入美林證券公司,渴望能認識著名的分析師並向他們學習預測的能力。進入美林證券之後,終於親眼目睹這些大牌分析師的風采。在和他們多次接觸後,逐漸發現他們事實上也無法準確預測股價的未來走勢,有些分析師自己甚至根本就不投資股票。當時我經常打電話去請教一位分析師,詢問哪一檔股票可以買,什麼時候開始上漲,他或許是經不起長期打擾,竟然對我說:“你自己冷靜地想一想,如果我知道哪一檔股票必定會漲、什麼時候開始漲,我還會淪落到當分析師嗎?”那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分析師亦不具預測未來的能力。

  但是何以有那麼多的分析師或專家,不斷的在報刊上做預測呢?無非是“有需求就有供給”罷了。一九九零年初,股市達到高峰期,幾乎所有的專家都預測股市會上漲,更有一位當時極富盛名的“股市預言家”信誓旦旦地說:“股市必然在半年內沖上一萬五千點,一年內站上兩萬點。”他的預言各大媒體皆有報導。結果是與所有的預測背道而馳,半年內股市就跌到兩千多點,跌破所有專家的眼鏡。但是這些專家是不是從此就銷聲匿跡了呢?當然沒有,現在每天的報紙電視,仍然辟有專家預測未來行情的專欄。理由很簡單,投資人還是習慣于聽聽專家的預測,還是有人迷信於預測。

  作者無意全盤否定預測的意義,事實上,預測是可以參考的,但你必須明白:預測終歸只是預測,千萬別對它深信不疑。切記:股市沒有專家,只有贏家和輸家。(晴空插言:我認為黃先生的意思,不是說專家的預測沒有用,而是說,對於專家的話,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三、善用股市攻防利器

  1、價值策略

  所謂價值策略,可以這樣理解:只要價值高於價格,就是買進股票的時機。反之,當價值低於價格時就賣掉。一般人投資股票時,通常只問會不會漲,而不會問這個價格是否值得,是否便宜。

  八九至九零年間,臺灣股市處於高峰期,大量投資人不斷搶進,我問周圍的親友:“你覺得你買的股票值不值現在這個價錢?”而每個人都覺得莫名其妙:“你擔心這個問題做什麼?只要它會漲就好了。”當時也有人問我,這麼好的賺錢機會,你為什麼不投資?我的回答是:“我要等四千點之後,才開始投資。”因為八九年時臺灣股票市場價值應為四千點之下。聽到此話的人總是白我一眼說:“你慢慢等吧!”事實證明,不值那個價錢的東西,價格不可能無止盡的持續上揚。九零年八月,臺灣股指跌到兩千多點,答案自動揭曉。

  華倫伯菲特說:“要以經營者的心態買股票”。意思是要購買公司盈餘能夠穩定成長、前景樂觀或資產價值高的股票,亦即“公司的實質價值高於股票價格”的股票。

  2、成長策略

  簡言之,成長投資取向就是:當企業未來具有高度成長潛力時買進,反之則賣出。其成功的關鍵因素,在於判斷企業是否具有高成長的潛力。若買對了股票,如三十年前買到IBM、十五年前買到微軟公司或臺灣的台泰人壽,持有至今,成長率都是數十倍或數百倍。

  但是也有無數的股票,初期具有高成長的架勢,後來卻發現只是曇花一現。天底下沒有人具備透視未來的能力,即使彼得林區也承認,其挑選的十檔股票中,也僅有五只是真正的成長股。但這足以使投資成功。因此,採取成長投資取向的人,必須做到分散投資,以降低成長策略之高風險。

  談到產業的成長性,以臺灣而言,資訊產業是較有前途的。此外,人們為了活的更久更健康,製藥和生化產業也頗為看好。而政府大力推動的特用化學、環保、航太、電訊、半導體、製藥、精密機械等,都是未來的明星產業。在服務業方面,證券和投信事業也會快速成長。聰明的投資人應開始注意,未來會流行什麼東西,如Internet會帶動哪些周邊產業等。

  成長策略頗適合於非專業的投資人。即使你沒受過訓練,也沒有時間管理自己的投資,只要你在不同的產業中分別選擇若干具有成長潛力的公司進行投資,並長期抱牢,直到它們由成長期邁入成熟期時再賣出,也會有很大的收穫。

  3、反向策略

  反向策略就是“夏置皮襖、旱聚舟”。當別人都不投資時,投資。當別人都急於投資時,賣出。華爾街有一句名言:“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充滿希望中破滅。”了不起的投資人能在大家都看好時,比別人先看壞,在大家都看壞時,比別人先看好。當然,反向策略並非要求你一定要做眾人不願做的事,它僅是提醒你不要隨波逐流。不錯,最佳買進時機或許就是大多數人都不敢買的時候,但若僅基於此原因就買進,似乎又與追隨大眾一樣愚蠢。因為群眾不一定是錯的,重點是培養自己獨立思考與行動的能力。

  以上三種策略,投資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用一種或合併兩種。如:善於做財務價值分析者,可用價值投資策略,具有前瞻眼光者,可採用成長投資策略,有獨立傾向且能控制情緒者,可採用反向投資策略。


==

博客來介紹

想要看到最新文章,記得追蹤FB:麥克風的市場求生手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點融網 (P2P lending) - 金融大騙局作者林育詩繼期貨自動交易、白銀後又一推薦新商品

久治不癒的腳底痛,猜猜看最後是靠哪三招治好的?(而且免錢!)